晚上2點15分
好久沒更新 最近也發生了不少事
從何說起 從何收起
只帶了一篇 明天要交的作業
<傳播與文化>心得
花了15分鐘看完了《乘著噴射...》,用十分鐘整理思緒,看完這篇文章,腦子想到的不是該如何寫這一份作業,而是如何總結看完這篇文章對自己的總結。
剛剛暑假回來,我是馬來西亞僑生,暑假的時候,最常聽到的問題是:你在哪裏念書?念什麽?未來做什麽?我是公廣係的學生,也是新聞傳播學院的一份子。我常回答:我是念公關的、廣告的。問:那你跟念經商相關科係的又有什麽差別?我笑回:他們是誘騙消費者,而我們是設下陷阱讓消費者心甘情願跌入陷阱。這諷刺似乎有點過火,但仔細想想這社會這世界何嘗不是這樣呢。
念傳播不是這樣嗎?是門社會科學。先教導我們研究探討這世界這社會的人群在做些什麽?想些什麽?再依這研究出來的結果,得出一個結論,重新運用在這社會上,重新包裝重新運用重新設計,爲了利益,再度引起恐慌。探討文化,再製造另一種文化。
有個在馬來西亞念傳播的朋友說:念商學院的,無法製造一種文化,他們只能滿足消費者需求,而我們念傳播的,可以製造出一種文化、一種風潮。擧個例子,這個暑假馬來西亞正有一股“瘋小黃人minion”的風潮,每個禮拜麥儅勞推出兒童套餐的附送玩具“小黃人”,都引發一群人不眠不休地往麥儅勞的門口排隊站。不難發現,這是馬來西亞麥儅勞異業結盟的一種公關操作手法。對於這項操作手法是可恨還是可笑?一樣的道理,就如作者說的,業配與置入性行銷手法的存在,是壯大企業的野心還是是滿足消費者的口味?
臺灣的傳播行業與馬來西亞的傳播行業恰似相反,臺灣是新聞爆綳,馬來西亞是沒有新聞自由,一切都得經過政府大企業等無形“守門人”的把守著資訊通往大衆的大門。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,能夠理解身為記者的作者的為難感受,並試著站在馬來西亞記者的角度想,這何嘗不是一種左右爲難的狀況呢?在面對現實這巨大的巨人面前,只有把原則、自由擺一邊,低著頭把良心錘一錘繼續做事。
這就是我覺得小孩跟大人的不同。常常說:好想回到小時候,無憂無慮的。小時候真是無憂無慮嗎?不全然,我覺得是小孩不需理會這社會的價值觀、這社會的眼光、規範,想哭就哭想閙就閙。但長大了,就不同了,這社會不斷在磨著大家的赤子之心,撬磨成這社會理想的形狀,然後順承它。
在我快要與這社會妥協的時候,但,我被這篇文章的幾個字眼“人生總有非賣品”給震住了。如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能交易妥協,就不會有“非賣品”的存在了。是堅持,是信念,這是“非賣品”的意義。我才21嵗,並沒有什麽社會經驗,該那麽快與這社會規範妥協?迷迷茫茫之中,應該要找到自己的“非賣品”。
這世界沒有一面倒的局面,充滿了矛盾。困在黑暗中快要絕望的時候,就會發現一絲曙光。沒有絕對。
蔡耀銘 A100050163 公廣三甲